【关键期假说的提出和内容】关键期假说(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)是语言学和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,主要探讨人类在特定年龄阶段学习语言的能力。该假说认为,在某个关键时期内,个体对语言的学习更为敏感和高效,一旦错过这个时期,语言习得将变得困难甚至不可能。
该假说最早由神经科学家兼语言学家埃里克·兰布格(Eric Lenneberg)于1967年提出,他在《生物基础与语言习得》一书中系统阐述了这一观点。他认为,语言能力的发展与大脑的发育密切相关,尤其是在青春期前,大脑具有高度的可塑性,因此是语言学习的关键阶段。
关键期假说的主要
项目 | 内容 |
提出者 | 埃里克·兰布格(Eric Lenneberg) |
提出时间 | 1967年 |
核心观点 | 人类在特定年龄阶段(尤其是青春期前)对语言学习最为敏感,称为“关键期” |
大脑可塑性 | 在关键期内,大脑具有高度可塑性,有利于语言结构的形成 |
语言习得 | 关键期内学习的语言更容易达到母语水平,后期则难以完全掌握 |
例外情况 | 有些成年人仍能流利掌握第二语言,但通常无法达到母语者的自然程度 |
应用领域 | 语言教学、儿童语言发展研究、语言障碍治疗等 |
总结
关键期假说为理解语言学习的生理基础提供了重要依据,强调了早期语言环境的重要性。尽管该假说在学术界仍有争议,但它对教育实践和语言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。通过了解关键期的概念,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好地设计语言教学方案,帮助儿童在最佳时机掌握语言技能。同时,该理论也提醒我们,成人学习语言虽然可能,但需要更多努力和训练才能接近母语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