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麻木不仁的意思解释】“麻木不仁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对事物缺乏敏感或反应迟钝,甚至对痛苦或伤害没有感觉。这个成语不仅用于描述身体上的麻木,也常用来比喻思想、情感上的冷漠和迟钝。
一、词语解释
| 词语 | 麻木不仁 |
| 拼音 | má mù bù rén |
| 出处 | 出自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民气之不仁者,其心如石。”后演化为“麻木不仁”。 |
| 含义 | 原指身体失去知觉,后引申为对事物缺乏同情心、反应迟钝或思想僵化。 |
| 用法 | 多用于批评人对他人痛苦漠不关心,或对社会现象无动于衷。 |
| 近义词 | 冷漠无情、无动于衷、视而不见 |
| 反义词 | 敏感多情、富有同情心、热心助人 |
二、详细说明
“麻木不仁”字面意思是“身体麻木,失去知觉”,但在日常使用中,更多是比喻人的心理状态。比如一个人对别人的苦难毫无反应,或者对社会问题熟视无睹,都可以用“麻木不仁”来形容。
在文学作品或现实生活中,“麻木不仁”往往带有批评的意味,提醒人们要保持对世界的敏感和对他人的关怀。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道德责任感。
三、使用示例
1. 他面对贫困儿童的遭遇,表现得麻木不仁,完全没有同情心。
2. 这种麻木不仁的态度,最终导致了社会信任的崩塌。
3. 我们不能对环境问题麻木不仁,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。
四、总结
“麻木不仁”不仅是对身体感觉丧失的描述,更是对心理冷漠的一种警示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他人、社会和自然时,应保持一定的敏感度和责任感,避免成为“麻木”的人。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麻木不仁 |
| 含义 | 对事物缺乏反应或同情心 |
| 出处 | 《庄子·齐物论》 |
| 用法 | 批评冷漠、迟钝的行为 |
| 总结 | 强调情感与道德的觉醒,反对冷酷与漠视 |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