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医拔罐养生常用穴位】拔罐疗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,具有疏通经络、活血化瘀、祛风散寒、排毒养颜等功效。在养生保健中,合理选择拔罐的穴位可以有效提升身体机能,改善亚健康状态。以下是对中医拔罐养生常用穴位的总结与推荐。
一、拔罐常用穴位总结
1. 大椎穴
- 位置: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
- 功效:通阳散寒、解表清热,常用于感冒、肩颈僵硬、风湿疼痛等
2. 风门穴
- 位置:第2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
- 功效:祛风散寒、宣肺止咳,适合风寒感冒、头痛、咳嗽等症状
3. 肺俞穴
- 位置:第3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
- 功效:清肺润燥、止咳平喘,适用于慢性咳嗽、气短、肺部不适
4. 心俞穴
- 位置:第5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
- 功效:宁心安神、活血通络,对失眠、心悸、焦虑有一定调理作用
5. 肾俞穴
- 位置:第2腰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
- 功效:补肾益精、强腰健骨,适合腰酸背痛、肾虚、早衰等
6. 脾俞穴
- 位置:第11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
- 功效:健脾和胃、利湿止泻,适用于消化不良、腹泻、食欲不振
7. 胃俞穴
- 位置:第12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
- 功效:和胃止痛、助消化,对胃痛、胃胀、反酸有帮助
8. 膈俞穴
- 位置:第7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
- 功效:活血化瘀、理气止痛,适用于胸闷、气滞血瘀、月经不调
9. 命门穴
- 位置: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处
- 功效:温肾壮阳、强腰健骨,适合腰膝酸软、畏寒肢冷、性功能低下
10. 足三里穴
- 位置:小腿外侧,膝下3寸(约四横指)
- 功效:健脾和胃、调和气血、增强免疫力,是全身调理的重要穴位
二、常见拔罐部位及适应症对照表
| 穴位名称 | 所属部位 | 主要功效 | 适应症 |
| 大椎穴 | 颈部 | 通阳散寒 | 感冒、肩颈僵硬 |
| 风门穴 | 背部 | 祛风散寒 | 风寒感冒、头痛 |
| 肺俞穴 | 背部 | 清肺润燥 | 咳嗽、气短 |
| 心俞穴 | 背部 | 安神定志 | 失眠、心悸 |
| 肾俞穴 | 腰部 | 补肾益精 | 腰酸、肾虚 |
| 脾俞穴 | 背部 | 健脾和胃 | 消化不良、腹泻 |
| 胃俞穴 | 背部 | 和胃止痛 | 胃痛、胃胀 |
| 膈俞穴 | 背部 | 活血化瘀 | 胸闷、气滞血瘀 |
| 命门穴 | 腰部 | 温肾壮阳 | 腰膝酸软、畏寒 |
| 足三里 | 下肢 | 增强体质 | 免疫力低下、调理全身 |
三、注意事项
- 拔罐前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,避免在饭后立即进行。
- 拔罐时间一般为10~15分钟,不宜过长。
- 拔罐后注意保暖,避免受凉。
- 有严重心脏病、皮肤病或出血倾向者不宜拔罐。
- 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操作,确保安全有效。
通过合理选择和使用这些常用穴位,拔罐不仅可以缓解身体不适,还能起到良好的养生保健作用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