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望而生畏是什么意思】“望而生畏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看到某人或某事时,因感到其强大、威严或难以接近而产生的敬畏之心。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由外在表现引发的心理反应,而非单纯的害怕。
一、总结说明
“望而生畏”出自《论语·子路》:“君子泰而不骄,小人骄而不泰。”虽然原文中并未直接出现该词,但后人根据语义发展出此成语,用来描述人们对某些人或事物因敬重或畏惧而不敢轻举妄动的状态。
该成语多用于正式或书面语境中,常见于对权威人物、高难度任务或令人敬畏的场景的描述。
二、词语解析
词语 | 含义 | 出处 | 使用场景 |
望而生畏 | 看到就产生敬畏之心 | 《论语》相关引申 | 描述对权威、强者的敬重或畏惧 |
望 | 看见 | - | 表示视觉接触 |
而 | 连词,表示承接关系 | - | 连接前后动作 |
生 | 产生 | - | 表示心理反应 |
畏 | 害怕、畏惧 | - | 表达情感 |
三、使用示例
1. 对权威人物:
“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,学生们都望而生畏。”
2. 对困难任务:
“面对如此复杂的项目,大家望而生畏,不敢轻易接手。”
3. 对自然现象:
“站在高山之巅,人们望而生畏,感叹大自然的壮丽。”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词语 | 说明 |
近义词 | 敬而远之、心生敬畏 | 表达类似的敬重或畏惧情绪 |
反义词 | 无所畏惧、胆大妄为 | 表示不害怕或勇敢无畏 |
五、注意事项
- “望而生畏”强调的是“看”之后的“畏”,因此不能单独用“望”或“畏”来替代。
- 该成语适用于正式场合,口语中较少使用。
- 使用时应注意语境,避免误解为单纯的“害怕”。
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“望而生畏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,更是一种复杂的情感表达,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尊重和敬畏的重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