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道德经老子原文】《道德经》是道家哲学的重要经典,相传为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所著。全书共81章,分为《道经》37章和《德经》44章,内容涵盖宇宙本源、人生哲理、治国之道等深刻思想。其语言简练,寓意深远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以下是对《道德经》原文的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关键章节及其核心思想:
章节 | 标题 | 核心思想 |
第1章 | 道可道,非常道 | “道”是超越语言的永恒存在,不可用言语完全描述。 |
第2章 |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| 美与丑、善与恶是相对的,对立统一。 |
第3章 | 不尚贤,使民不争 | 不推崇贤能,避免人们争夺名利。 |
第4章 |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| “道”虚空无形,却源源不绝,无穷无尽。 |
第5章 | 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 | 天地没有情感,对待万物平等,不偏不倚。 |
第6章 | 谷神不死,是谓玄牝 | “道”是生命的源泉,永不停息。 |
第7章 | 天长地久 | 无私者才能长久,圣人以天下为己任。 |
第8章 | 上善若水 | 最高的善像水一样,润物无声,处众人之所恶。 |
第9章 | 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 | 过分追求圆满反而招致失败,适可而止。 |
第10章 | 载营魄抱一 | 心神合一,保持内在的宁静与完整。 |
第11章 | 三十辐共一毂 | 事物的“无”与“有”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 |
第12章 | 五色令人目盲 | 过度的感官享受会使人迷失本性。 |
第13章 | 宠辱若惊 | 得宠与受辱同样令人忧虑,应淡然处之。 |
第14章 | 视之不见名曰夷 | “道”无形无相,难以感知。 |
第15章 | 古之善为道者 | 古代得道之人深邃如水,谨慎谦逊。 |
第16章 | 致虚极,守静笃 | 心灵要达到极致的虚空与安静。 |
第17章 | 太上,不知有之 | 最理想的统治者,百姓感觉不到他的存在。 |
第18章 | 大道废,有仁义 | 当大道废弃时,才出现仁义等道德规范。 |
第19章 | 绝圣弃智 | 应摒弃聪明才智,回归自然纯朴。 |
第20章 | 绝学无忧 | 不追求知识,反而无忧无虑。 |
第21章 | 孔德之容,惟道是从 | 一切德行都源于“道”。 |
第22章 | 曲则全,枉则直 | 委曲求全,反能保全自己。 |
第23章 | 希言自然 | 少言寡语,顺应自然。 |
第24章 | 企者不立,跨者不行 | 强行进取反而难以持久。 |
第25章 | 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 | 一切皆效法自然,遵循规律。 |
第26章 | 重为轻根,静为躁君 | 重是轻的基础,静是躁的主宰。 |
第27章 | 善行无辙迹 | 善于行动的人不留痕迹。 |
第28章 | 知其白,守其黑 | 明白光明,却甘于黑暗。 |
第29章 |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| 欲图天下,反而失去天下。 |
第30章 | 兵者不祥之器 | 战争是不祥的工具,应慎用。 |
第31章 | 夫唯兵者不祥之器 | 战争虽必要,但应以柔克刚。 |
第32章 | 道常无名 | “道”始终无形无名,却无所不在。 |
第33章 | 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 | 了解别人是智慧,了解自己才是真正的明智。 |
第34章 | 大道泛兮,其可左右 | “道”广泛无边,可以左右万物。 |
第35章 | 执大象,天下往 | 掌握大道,天下归附。 |
第36章 | 将欲歙之,必固张之 | 要收敛,先要扩张;要削弱,先要增强。 |
第37章 |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| “道”看似无为,实则无所不为。 |
第38章 | 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 | 最高的德不是刻意表现出来的。 |
第39章 | 昔之得一者 | 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宁,万物得一以生。 |
第40章 | 反者道之动 | 道的运动是向相反方向转化。 |
第41章 | 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 | 有智慧的人听到道,努力践行。 |
第42章 | 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 | 万物从“道”中演化而来。 |
第43章 | 天下之至柔,驰骋天下之至坚 | 最柔软的东西可以战胜最坚硬的东西。 |
第44章 | 名与身孰亲 | 名声与生命相比,生命更重要。 |
第45章 | 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 | 最完美的东西好像有缺陷,但作用无穷。 |
第46章 | 天下有道,却走马以粪 | 和平年代,马用于耕田。 |
第47章 | 不窥牖,见天道 | 不出门也能知道天道,通过内心体悟。 |
第48章 | 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 | 学习不断积累,修道则要不断减少。 |
第49章 | 圣人常无心 | 圣人没有私心,以百姓之心为心。 |
第50章 | 出生入死 | 生命在生死之间,应珍惜当下。 |
第51章 | 道生之,德畜之 | “道”生养万物,“德”养育万物。 |
第52章 | 塞其兑,闭其门 | 拒绝欲望,守住心灵之门。 |
第53章 | 使我介然有知 | 若我稍有智慧,就不会走错路。 |
第54章 | 善建者不拔 | 善于建立的人不会被摧毁。 |
第55章 | 含德之厚,比于赤子 | 德行深厚的人,像婴儿一样纯真。 |
第56章 | 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 | 真正明白的人不轻易说话。 |
第57章 | 以正治国,以奇用兵 | 治国要正直,用兵要出奇制胜。 |
第58章 | 其政闷闷,其民淳淳 | 政治宽厚,人民就会淳朴。 |
第59章 | 治人事天,莫若啬 | 治理人民、侍奉天道,莫过于节俭。 |
第60章 | 治大国若烹小鲜 | 治理大国如同煎小鱼,不能频繁翻动。 |
第61章 | 大邦以下小邦 | 大国应谦下小国,才能获得尊重。 |
第62章 | 道者万物之奥 | “道”是万物的主宰,应被尊崇。 |
第63章 | 为无为,事无事 | 以无为的态度去作为,以无事的方式处理事务。 |
第64章 | 其安易持,其未兆易谋 | 在安定时容易维持,在问题未发生前容易解决。 |
第65章 | 古之善为道者 | 古代得道之人,以柔弱取胜。 |
第66章 |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| 江海之所以能容纳百川,是因为它处于低处。 |
第67章 | 天下皆谓我大 | 我的“道”广大无边,却无人理解。 |
第68章 | 善为士者不武 | 善于带兵的人不靠武力。 |
第69章 | 用兵有言 | 用兵之道在于以退为进。 |
第70章 | 吾言甚易知,甚易行 |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,也很容易实行。 |
第71章 | 知不知,尚矣 | 知道自己不知道,才是最高明的。 |
第72章 | 民不畏威 | 如果人民不怕权威,就说明统治者失去了威信。 |
第73章 | 勇于敢则杀,勇于不敢则活 | 敢于冒险的人可能死亡,敢于退让的人才能生存。 |
第74章 | 民不畏死 | 如果人民不怕死,就无法用死亡来威慑他们。 |
第75章 | 民之饥,以其上食税之多 | 人民饥饿,是因为统治者征收赋税太多。 |
第76章 | 人之生也柔弱 | 人的生命柔弱,死亡时变得僵硬。 |
第77章 | 天之道,其犹张弓与 | 天道就像拉弓,高了就放低,低了就抬高。 |
第78章 | 天下莫柔弱于水 |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,但它的力量却能穿透坚硬。 |
第79章 | 和大怨,必有余怨 | 即使化解了大的怨恨,也会留下余怨。 |
第80章 | 小国寡民 | 倡导简单、朴素的生活方式。 |
第81章 | 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 | 真实的话不一定好听,好听的话不一定真实。 |
《道德经》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,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。它倡导“无为而治”,强调顺应自然、返璞归真,对现代人如何面对生活、社会、自我都有深刻的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