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大义灭亲出自】“大义灭亲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最早出自《左传·隐公四年》。该成语原意是指为了维护正义或国家利益,即使面对自己的亲人犯错,也愿意依法处置,表现出大公无私的精神。
一、
“大义灭亲”是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中强调“义”高于“情”的一个典型体现。它不仅体现了个人对道德和法律的坚守,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忠君爱国、公正无私的价值追求。在现代语境中,这一成语常用来形容为了正义、原则而牺牲亲情的行为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大义灭亲 |
出处 | 《左传·隐公四年》 |
原文出处 | “大义灭亲,其父兄之谓乎?” |
含义 | 为了正义、原则,不惜牺牲亲情,依法处理亲人过错。 |
用法 | 多用于褒义,形容人正直、无私、有责任感。 |
现代意义 | 强调公私分明、坚持原则,不因私情而违背道义。 |
相关典故 | 鲁国大夫展禽(即柳下惠)因弟弟犯法,依法处决,被称作“大义灭亲”。 |
使用场景 | 适用于赞扬某人在重大问题上坚持原则、不徇私情的行为。 |
三、延伸思考
虽然“大义灭亲”在古代被视为高尚行为,但在现代社会中,这种做法也引发了关于亲情与法律、道德之间平衡的讨论。有人认为,亲情不应完全被法律所取代;也有人认为,在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时,原则和正义应优先于个人情感。因此,“大义灭亲”既是一种传统美德,也是一种值得深思的行为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