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八荒的别称与雅称】“八荒”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,常用于形容广袤的天地、四方的疆域或遥远的边远之地。在古代文学、诗词、地理记载中,“八荒”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,更是一种文化象征,承载着古人对世界的认知与想象。本文将总结“八荒”的常见别称与雅称,并以表格形式进行归纳整理。
一、八荒的含义与文化背景
“八荒”最早见于《礼记·曲礼》:“八荒之外,谓之大荒。”其本义是指四方极远之地,后引申为天下、四海、九州等概念。在古代文人笔下,“八荒”往往象征着广阔无垠的世界,也带有某种神秘与辽远的意味。因此,在诗词、典籍中,“八荒”常被赋予不同的别称和雅称,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与艺术性。
二、八荒的别称与雅称汇总
别称/雅称 | 含义与出处 | 备注 |
四海 | 指天下的四方,与八荒同义 | 《尚书·尧典》:“四海之内,皆兄弟也。” |
八表 | 古代指四方及四隅,即八方 | 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八表既通,九围斯廓。” |
九州 | 中国古时的地理划分,象征华夏大地 | 《书·禹贡》:“九州攸同。” |
天下 | 泛指整个世界,与八荒意义相近 | 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天下之民举知之。” |
四裔 | 指四方边远之地,与八荒有相似之处 | 《左传·昭公二十四年》:“四裔不至。” |
万邦 | 指众多国家或地域,常用于描述天下 | 《诗经·小雅·北山》: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;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” |
九域 | 指中国的九个区域,与九州类似 | 《汉书·地理志》:“九域之图。” |
八埏 | 指八方的边远之地,与八荒相近 | 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:“八埏之外,乃有大冥。” |
四维 | 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,有时也泛指四方 | 《管子·权修》:“四维不张,国乃灭亡。” |
五湖四海 | 指广阔的地域,常用于比喻范围广泛 | 《水浒传》:“五湖四海,皆是兄弟。” |
三、结语
“八荒”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,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地理空间的认知,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蕴。通过使用“四海”、“八表”、“九州”等别称与雅称,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,也增强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。这些名称在不同历史时期、不同文献中各有侧重,但共同构成了“八荒”这一文化符号的多元面貌。了解这些别称,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与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