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成语一笔勾销源自哪里】“一笔勾销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表示彻底取消、不再追究或完全作废的意思。这个成语虽然现在广泛使用,但其来源却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。
一、成语出处与历史背景
“一笔勾销”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的官场文化。在古代,官员在处理公文时,常常需要对某些事务进行批示或决定。如果某项事务被判定为无效或不再执行,官员会在文书上用笔划掉,表示“作废”。
据《宋史·职官志》记载,当时的官员在批阅奏章时,如果认为某项提议不成立或不需要执行,就会用笔在上面画一道线,称为“勾销”。后来,“一笔勾销”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,用来形容将事情彻底否定或取消。
二、成语释义与用法
成语 | 一笔勾销 |
拼音 | yī bǐ gōu xiāo |
释义 | 彻底取消、作废;比喻把过去的错误、责任等全部抹去,不再追究 |
出处 | 宋代官场用语,后成为常用成语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,也可用于口语中 |
近义词 | 一笔抹杀、一笔带过、不予追究 |
反义词 | 保留、延续、继续执行 |
三、现代应用举例
- 例句1:他犯了错,但领导决定“一笔勾销”,不再追究。
- 例句2:这次会议的决定被“一笔勾销”,重新召开讨论会。
- 例句3:合同中的条款被“一笔勾销”,双方重新签订新协议。
四、总结
“一笔勾销”源于宋代官场对公文的处理方式,最初是指用笔划掉不再执行的内容,后发展为一个常用成语,表达彻底取消、不再追究的意思。在现代汉语中,它广泛应用于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场合,具有较强的表达力和文化内涵。
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和演变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它的含义,也能感受到中华语言文化的深厚底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