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汗流浃背出自哪个典故】“汗流浃背”是一个常用的成语,形容人在极度紧张、劳累或恐惧时,汗水从背部流下,湿透衣服。这个成语不仅形象生动,而且背后还有一个历史典故,源自东汉时期的一段故事。
一、成语出处与背景
“汗流浃背”最早见于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。原文如下:
> “帝问曰:‘卿何不自安?’援对曰:‘臣闻‘士为知己者死’,今既得其主,愿效死力。’帝曰:‘将军之言,诚有理也。’援乃起,拜谢,汗流浃背。”
这段话讲的是马援在面对皇帝的提问时,因感到压力和紧张,导致“汗流浃背”。后来,“汗流浃背”便成为形容人极度紧张、焦虑或疲劳的成语。
二、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汗流浃背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 |
典故来源 | 马援面对皇帝提问时,因紧张而汗流浃背 |
含义 | 形容极度紧张、劳累或恐惧时出汗多 |
历史人物 | 马援(东汉名将)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描写人因压力大、紧张或体力劳动而大量出汗 |
三、延伸理解
“汗流浃背”不仅仅是一个描述身体状态的成语,它还隐含了一个人在关键时刻的心理状态。马援作为一位名将,在面对皇帝时表现出的紧张情绪,反映出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责任感与压力。这种情绪的外在表现,正是成语“汗流浃背”的来源。
此外,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形容现代生活中人们因工作压力、考试紧张、运动过度等原因而大量出汗的状态,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。
四、结语
“汗流浃背”虽是一个简单的成语,但它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心理描写。通过了解它的出处和含义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成语本身,也能更深入地体会古人的情感与生活状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