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格格不入出处于哪里】“格格不入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与周围环境、氛围或群体格格不入,难以融合。很多人在使用这个词语时,可能并不清楚它的出处和具体含义。本文将从来源、释义、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。
一、成语来源
“格格不入”最早出自清代小说《红楼梦》。书中有一段描写贾宝玉与周围人关系的场景,其中提到“他虽是贵公子,却与那些纨绔子弟格格不入”。这表明“格格不入”最初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性格、行为或思想与周围环境不相容。
不过,也有学者认为,“格格不入”在更早的文献中已有类似表达,如《左传》《史记》等古籍中有关于“不合”“不融”的描述,但“格格不入”作为一个固定成语,确实是在明清时期逐渐定型并广泛使用的。
二、成语释义
项目 | 内容 |
中文 | 格格不入 |
拼音 | gé gé bù rù |
含义 | 形容人或事物与周围环境、氛围或群体不协调,难以融合。 |
近义词 | 不合群、格格不入、水土不服、不相容 |
反义词 | 融为一体、和谐共处、融为一体、适应环境 |
三、常见用法
1. 用于人:
- 他性格孤僻,与同事之间总是格格不入。
- 她的思维方式与团队格格不入,常常引发矛盾。
2. 用于事:
- 这种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。
- 他的观点与主流思想格格不入,很难被接受。
3. 用于文化或风格:
- 这种艺术风格与当代审美格格不入。
- 他喜欢的音乐类型与朋友的喜好格格不入。
四、使用注意事项
- “格格不入”多用于书面语,口语中较少使用。
- 使用时需注意语境,避免误用为“格格不入”表示“不合群”,而忽略了其强调“不协调、不兼容”的核心意义。
- 不宜用于形容自然现象或客观事实,应更多用于人物、思想、文化等主观层面。
五、总结
“格格不入”作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成语,源于古代文学作品,在明清时期逐渐成为固定表达。它主要用来形容人或事物与周围环境不协调、难以融合的状态。在使用时,需结合具体语境,确保表达准确、得体。
表格总结: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格格不入 |
出处 | 清代小说《红楼梦》 |
拼音 | gé gé bù rù |
含义 | 与周围环境不协调,难以融合 |
用法 | 描述人、事、文化等与环境不相容 |
近义词 | 不合群、不相容 |
反义词 | 融为一体、和谐共处 |
注意事项 | 多用于书面语,避免误用 |
如你有其他成语或词语的出处问题,欢迎继续提问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