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成语巍然不动】“巍然不动”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,形容人或事物非常稳固、坚定,不为外界的风吹雨打所动摇。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人的意志坚定、立场不动摇,或者物体结构牢固、难以撼动。
一、成语释义
成语 | 巍然不动 |
拼音 | wēi rán bù dòng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其心如山,其志如石,巍然不动。” |
含义 | 形容人或事物稳固、坚定,不为外力所动摇。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的意志、立场、建筑等坚固不动。 |
近义词 | 坚不可摧、坚定不移、稳如泰山 |
反义词 | 动摇不定、飘摇欲坠、软弱无力 |
二、成语使用场景
“巍然不动”常用于以下几种场合:
1. 形容人的坚定意志:如在面对困难时,一个人表现出坚定的信念。
2. 描述建筑物或结构的稳固性:如一座古塔、一座桥梁,在风雨中依然屹立不倒。
3. 比喻某种原则或信仰的坚定:如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、一个组织的核心理念。
三、经典例句
- 在逆境面前,他始终巍然不动,展现出非凡的毅力。
- 这座古庙历经千年风雨,依旧巍然不动,令人敬佩。
- 面对诱惑和压力,他始终保持清醒,巍然不动。
四、成语背后的文化意义
“巍然不动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,更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“稳”与“定”的重视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“稳”象征着智慧、力量与持久;“不动”则代表了坚定、忠诚与责任感。这种精神在古代士人、将领、工匠中尤为常见,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五、总结
“巍然不动”是一个含义丰富、用途广泛的成语,既可用于描述客观事物的稳固,也可用于表达主观意志的坚定。它不仅具有语言上的美感,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,值得我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加以运用和体会。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巍然不动 |
拼音 | wēi rán bù dòng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含义 | 稳固、坚定,不易动摇 |
用法 | 描述人或物的稳固状态 |
文化意义 | 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“稳”与“定”的推崇 |
通过了解和使用“巍然不动”,我们不仅能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,还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价值。